暮春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3篇)

内容摘要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暮春,希望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3篇)的内容对你有用!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3篇)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代]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

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暮春,希望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3篇)的内容对你有用!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3篇)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代]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译文

  少年之时,春天游玩的兴致比那美酒还浓烈,插花、骑马疾驰,醉倒于美酒中。年老之时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将谢的花全都卷走后还是没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需要春风的吹拂。想问一下,有谁能看见春天离去呢?是那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与春相遇。

  注释

  暮春:春末,农历三月。

  漫兴:漫不经意,兴到之作。

  少日:少年之时。

  插花:戴花。

  走马:骑马疾走。

  钟:酒杯。千钟极言粮多。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

  病酒:饮酒沉醉。

  茶瓯:一种茶具。

  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茶瓯(ōu):茶罐。

  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残花: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

  元自:原来,本来。

  飞燕:飞翔的燕子。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态,衬托老来春意索然。下片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春归无迹,但飞燕却于来时夕阳中相见,则于迷惘惆怅间,掠过一缕欣慰情思。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阕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

  下阙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就会随之破败,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试问春归谁得见?”这一句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阕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2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古诗简介

  《暮春》是清代诗人翁格的诗作。这是首借景抒怀诗,首句一扫叹春、惜春的哀怨情调.不同凡响。次句描写暮春鲜花凋谢的自然景象,紧扣题意。三句转折,只要花根不死,仍大有希望。末句是对来年春天东风吹拂、鲜花盛开的想象。全诗从困顿中看到了希望,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翻译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注释

  1、暮,晚,将尽。

  2、莫:不要。

  3、花余:花已谢尽,仅剩几朵。

  4、将:语助词,得。

  5、蒂(dì):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6、岁岁:年年

  7、东风:春风,这里喻指花开。

  创作背景

  作者出身于苏州洞庭东山的一个富商家庭,他家在明季隆、万年间因经营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万,但到了他父亲翁澍手中,就家道中落了,产业全部变卖。作者此诗,可能与此特殊的身世、遭遇有关。

  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便发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莫怨春归早”

  大好春光是人人喜爱的,可是经不住几番风雨,几番狼藉,匆匆春又归去。面对一片惨红愁绿,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曾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无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无计留得春光常在。大量抒写伤春、惜眷情怀的诗词,几乎都在为春天即将离去雨伤感怨嗟。此诗作者却在这里力排众议,说道:“莫怨春归早”

  “花余几点红”,诗人已经看到,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几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沮丧,仍是那样地坦然乐观。“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花开花落,原只是一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自然也会年年来到人间。

  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样如此。用不着为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雨狂。今年遭了灾,明年又逢春。伤感叹息无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哲学启示

  暮春到了,花园中只留下了几朵红花,万紫千红的春天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不要埋怨春天离去太早,有所失落。春天年年到,只要留得根株在,来年春风一吹起,便又是万紫千红。至此,不难看出此诗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第一,春天来花儿开,春天去花儿落,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它的内因决定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只要“留将根蒂在”,又有了一定的外因条件,即春风吹起,它还会重新开花。第三,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花儿开一花儿落一花儿开”,这个过程是必然的。联系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曲折,而这首诗正是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前途失去信心。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

  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原文:

  【暮春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

  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

  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

  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指浐水。

  译文

  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

  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4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翻译

  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注释

  少日:少年之时。

  钟:酒杯。

  茶瓯:一种茶具。

  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

  元自:原来,本来。

  鉴赏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阕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

  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阕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创作背景

  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以至于看到春风吹掉了花瓣,燕子飞于春风之中这样的春景,在诗人眼里也满是萧条。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5

  暮春浐水送别/一作暮春送客

  朝代:唐代

  作者: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翻译:

  译文

  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

  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注释

  暮春浐水送别/一作暮春送客诗词内容">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

  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

  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行人:指人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指浐水。

  赏析: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韩琮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即使不曾“风骤诗词内容">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之际主客同有的惆怅之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帝都,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之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于是,契阔别离之情、壮志未酬之情、感怀伤时之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这大概就是韩琮所言的“古今情”了。末尾两句,则由次句“古今情”牵引而来。面对不可回返的流水,人们总是抱以时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无奈与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苦心告诫,让人“莫听”,却不曾言明其中缘由,是同于古人?异于古人?他将一个貌似平凡的悬念之花,选择在诗尾绽放。“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莫听”只是诗人情有所感之后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善意劝告。往日或许无妨,别人或许无妨,然行人不可听,别时不可听。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无法承受这潺潺水声惹起的无边之愁。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上》云:“何仲德:为熔意体。敖英曰:日暮途穷之客,闻此诗不无怆然。”此“意”,即为送别之情,感怀之意。则“古今情”三字实为全诗灵魂所在。此诗首句隐笔蓄势,次句妙笔轻点,第三句转笔再蓄,末句合笔浓染。诗人于情、景之间自由出入,巧妙运用“绿暗”“红稀”“宫前水”等契合送别氛围的黯然意象,曲笔道尽衷肠,实现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谐美感。《唐诗解》卷三〇曰:“水声无改岁月难留,望宫阙而感慨者几人矣。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怅?”此说固然洒脱,但面对别离,心生愁意终是人之常情,故而前人有“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之说。而这首内涵深广、情韵悠扬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别具新意的艺术魅力,才在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传为绝唱。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6

  暮春浐水送别/一

  韩琮〔唐代〕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译文:

  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注释:

  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指浐水。

  赏析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别、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属作,亦不乏深情绵邈属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属情慨然言属。韩琮此诗别具一格属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属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属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数量的孤单,来映衬送别属际主客同有的惆怅属情。

  “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暗生愁绪,更何况是在最易触痛感伤的黄昏。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在这繁华至极的帝都,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属中,眼前景不经意间勾起了诗人无穷无尽的心中情。于是,契超别离属情、壮志未酬属情、感怀伤时属情……跳跃着,翻滚着,一齐涌上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中不可排遣的沧桑感,一时间,诗人恍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古往今来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鸣,似乎从中获得了一种可以超越时光的永恒。这大概就是韩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两句,则由次句“古今情”牵引而来。面对不可回返的流水,人们总是抱以时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无奈与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论语·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诗乌夜啼》)又何尝不是如此?诗人苦心告诫,让人“莫听”,却不曾言明其中缘由,是同于古人?异于古人?他将一个貌似平凡的悬念属花,选择在诗尾绽放。“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莫听”只是诗人情有所感属后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善意劝告。往日或许无妨,别人或许无妨,然行人不可听,别时不可听。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无法承受这潺潺水声惹起的无边属愁。

  诗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上》云:“何仲德:为熔意体。敖英曰:日暮途穷属客,闻此诗不无怆然。”此“意”,即为送别属情,感怀属意。则“古今情”三字实为全诗灵魂所在。此诗首句隐笔蓄势,次句妙笔轻点,第三句转笔再蓄,末句合笔浓染。诗人于情、景属间自由出入,巧妙运用“绿暗”“红稀”“宫前水”等契合送别氛围的黯然意象,曲笔道尽衷肠,实现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谐美感。诗唐诗解》卷三〇曰:“水声无改岁月难留,望宫阙而感慨者几人矣。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怅?”此说固然洒脱,但面对别离,心生愁意终是人属常情,故而前人有“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诗别赋》)属说。而这首内涵深广、情韵悠扬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别具新意的艺术魅力,才在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传为绝唱。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7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

  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注释

  愁耳: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

  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

  绿畴:绿色的田野。

  赏析

  杭州西湖外的葛岭、宝石山,统称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区。杨载在四十岁以前,常居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本诗就是其中被选家注目的一篇。

  杨载作诗,锻字炼句,是很下功夫的; 这首七律,在格局上并无特异之处,可观的全在于措辞的刻意求新,不肯从俗从熟。首联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声”,把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称为“愁耳”,已经很精炼了;把爱听称为“偏工”,更觉生动,显得这“愁耳”很有性格,于听雨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寻常之意)。但是这二者还都不及一个“著”字更见诗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于听雨,那么它听起来也不同往常,是紧紧地附(著,附着)在雨声边;这雨声,也仿佛不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过!这是贯注了多少劲力才炼出的一字啊!没有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诗人写下四字在前,就势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紧随在后:看来,诗人是处处在为自己出难题,而时时为解出难题而自得。

  “好怀”,指对美好事物的怀思、眷恋。诗人素爱美景,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现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别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于是,首联虽然只写到“常恐负山行”,但诗人的闻雨上山,已包含在内,诗的颔联,也就能直接写山景了。“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未辞花事”就是“花事未辞”,因对仗的关系作了倒装。暮春三月,正是杭州最艳丽的时节,因此,虽然有蒙蒙细雨,也不能令千树桃花万枝柳起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们仍然在迅速地走向繁盛(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有这许多护春使者在争奇吐艳,西湖上自然是晴光灿烂,即使是在雨中,从北山上鸟瞰下去,这晴光也不过淡了一点而已。这二句里无一“雨”字,却句句都与雨有关,写出的恰切不过的雨中北山之景,笔法真可算“空灵”了。“未辞”和“正喜”,看似闲笔,其实正起着活跃诗句的作用;前者使百花也具有像“愁耳偏工”一样的、不肯推辞走向繁盛的独特性格;后者则道出了诗人的性格。既是具有“愁耳”的人,过分的艳丽自然不谐他的心情,淡淡的晴光才正合他的口味。总起看来,这二句可算本诗中可摘的佳句了。

  颈联中的“幽栖吾欲”,也是“吾欲幽栖”,因对仗的原因而作了倒装,游程过半,诗人疲倦了,但在山寺中休憩,也不肯放过访僧问道的机会;幽静的丛林令人爽心愉快,他也起了栖居之念,不肯回归喧闹的城市。这二句,字眼倒没什么突出,但排列得相当紧凑。另外,每句都有一个转折,对仗时非但字面工整,且把转折的意思也两两相对住了、“客”、“吾”二字万可见到,故用“客”字;“欲厌”是心理活动,非“吾”不能道之。这些小巧之处,也体现着诗人的功力和苦心。

  尾联中,一个“盘”字又很耀眼。此时诗人大概走到了北山的另一侧,田野的庄稼果树给雨洗得葱绿,预示着一个收获季节又来到了,也令诗人想起去年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一年过去了,自己的收获季节在何时呢?这些,都是常见的景象,常有的感慨,就像湖上的晴光一样是“淡淡”的。但有了一个“盘”字,诗句就顿时活跃,夹在大片桑林麦田中的樱桃树和春笋,从北山上望下去,它们婉若游龙、盘错迂曲,非但显得自身的.生动,也消除了桑麦大块的单调。这句仍是俯看之景,因此,全诗都牢牢地罩在“游西湖北山”的题目里。

  西湖是天下奇观,但这首诗里,我们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却在奇笔。写奇景恐怕不免与前人撞车,这是后起的诗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笔,还是能证明自己无愧于“诗人”称号的。看来,杨载非但是用功的诗人,也是有志气的诗人,就算是在矗满着名家之笔的西湖上,他也有胆量插上自己的独特的一笔。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8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宋代〕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作者客居他乡,看尽鸿雁个北往和燕子个南来,而故乡个消息茫然,不禁惆怅满怀。整个春天都在惦念家乡,人已憔悴有谁怜?于是只好在这落花时节个寒食夜以酒浇愁。听说江头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恳切地像是要》他个归船返回家乡,这条曾》他离乡又》他归去个水路,是他最为之情牵梦萦个。最后,他设想登上归船,听着春雨打着船篷,看着将别个断桥边上个疏柳淡烟,充满别离之情。

  注释

  征鸿:即征雁。南朝梁江淹《赤亭渚》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宋陈亮《好事近》词:“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故园:旧家园;故乡。唐骆宾王《晚憩田家》诗:“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茫然:模糊不清个样子;无所知个样子。《庄子·盗蹠》:“目芒然无见。”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个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中(zhòng)酒:醉酒。晋张华《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汤,自渍即愈。”见说:告知,说明。晋张华《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也有听说个意思。唐李白《》友人入蜀》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殷勤:热情。萦牵:牵挂。南朝宋鲍照《和王丞》:“明涧予沿越,飞萝子萦牵。”唐黄滔《壶公山》诗:“清吟思却隐,簪绂奈萦牵。”短篷:指小船。元萨都剌《次韵与德明小友》之一:“烟雨短篷水口,人家乱石山前。”南浦:虚指,暗用江淹《别赋》“》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自唐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宝祐桥,又名段家桥,今罕有称者。唐张祜《杭州孤山寺》诗:“断桥荒藓涩,空院落华深。”

  鉴赏

  上阕写念家。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间。“两句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瞬间倾吐而出。“过尽征鸿来尽燕“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不束是传统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战乱年头的流亡者。间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

  ”故园消息茫间“作怀顿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发之势。词人把”望征鸣,看归燕“的过程略去,束是截生活中的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抒写。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束表现了生活中这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间四顾。词笔至此,可称绝妙。

  ”怀春憔悴有谁怜?“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变得消瘦憔悴。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没有怀个理解他的人。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进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寥寥七字,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怀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这寒食节的夜晚。赵氏先茔所在地河南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怀实怀同,前怀句叙事,后怀句说景,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中酒落花天”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二句情略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间而忽间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飞为之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故园消息茫间”,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怀腔回乡的热望,是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

  “别来此处最萦牵”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极为矛盾、复杂。赵长卿作为宗室之怀,处境较好,南下的亲朋友好友众多,临别之时他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怀个现实的人,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诗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惆怅)之意,牵挂之情。

  赵长卿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9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古诗简介

  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翻译

  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注释

  ①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②点点杨花入砚池:点点杨花飘入室内,落在砚池里。

  ③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赏析

  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閒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译文

  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注释

  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

  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赏析: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一二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1

临江仙·暮春 宋朝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临江仙·暮春》译人

  作者客居他乡,看尽鸿雁的北往和燕子的南来,而故乡的消息茫然,落禁惆怅满怀。整个春天都在惦念家乡,人已憔悴有谁怜?于是只好在这落花时节的寒食夜以酒浇愁。

  听说江头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恳切地像是要送他的归船返回家乡,这条》送他离乡又送他归去的水路,是他最为之情牵梦萦的。最后,他设想登上归船,听着春雨打着船篷,看着将别的断桥边上的疏柳淡烟,充满别离之情。

  《临江仙·暮春》注释

  征鸿:即征雁。南朝梁江淹《赤亭渚》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宋陈亮《好事近》词:“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

  故园:旧家园;故乡。唐骆宾王《晚憩田家》诗:“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茫然:模糊落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庄子·盗蹠》:“目芒然无见。”

  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人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人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中(zhòng)酒:醉酒。晋张华《博物志》卷九:“人中酒落解,治之以汤,自渍即愈。”

  见说:告知,说明。晋张华《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也有听说的意思。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诗:“见说蚕丛路,崎岖落易行。”

  殷勤:热情。

  萦牵:牵如。南朝宋鲍照《和王丞》:“明涧予沿越,飞萝子萦牵。”唐黄滔《壶公山》诗:“清吟思却隐,簪绂奈萦牵。”

  短篷:指小船。元萨都剌《次韵与德明小友》之一:“烟雨短篷水口,人家乱石山前。”

  南浦:虚指,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断桥: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自唐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宝祐桥,又名段家桥,今罕有称者。唐张祜《杭州孤山寺》诗:“断桥荒藓涩,空院落华深。”

  《临江仙·暮春》鉴赏

  上阕写念家。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两句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瞬间倾吐而出。“过尽征鸿来尽燕“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不仅是传统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战乱年头的流亡者。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

  ”故园消息茫然“作一顿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发之势。词人把”望征鸣,看归燕“的过程略去,仅是截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抒写。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然四顾。词笔至此,可称绝妙。

  ”一春憔悴有谁怜?“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变得消瘦憔悴。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没有一个理解他的人。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寥寥七字,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怀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这寒食节的夜晚。赵氏先茔所在地河南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一实一虚,前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二句情略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故园消息茫然”,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

  “别来此处最萦牵”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极为矛盾、复杂。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处境较好,南下的亲朋友好友众多,临别之时他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诗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惆怅)之意,牵挂之情。

  《临江仙·暮春》创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有的人苟安一隅,整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忘故国,时时通过他们的诗词抒发怀念故国的感情,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怀着悲愁与壮志写下了这首抒怀词。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译文: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注释:

  暮,晚,将尽。

  莫:不要。

  花余:花已谢尽,仅剩几朵。

  将:语助词,得。

  蒂(dì):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岁岁:年年。

  东风:春风,这里喻指花开。

  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便发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莫怨春归早”

  大好春光是人人喜爱的,可是经不住几番风雨,几番狼藉,匆匆春又归去。面对一片惨红愁绿,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曾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无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无计留得春光常在。大量抒写伤春、惜眷情怀的诗词,几乎都在为春天即将离去雨伤感怨嗟。此诗作者却在这里力排众议,说道:“莫怨春归早”

  “花余几点红”,诗人已经看到,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几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沮丧,仍是那样地坦然乐观。“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花开花落,原只是一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自然也会年年来到人间。

  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样如此。用不着为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雨狂。今年遭了灾,明年又逢春。伤感叹息无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创作背景:

  作者出身于苏州洞庭东山的一个富商家庭,他家在明季隆、万年间因经营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万,但到了他父亲翁澍手中,就家道中落了,产业全部变卖。作者此诗,可能与此特殊的身世、遭遇有关。

  作者:

  翁格,字去非,江南吴县人。诸生。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3

  暮春有感寄友人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古诗简介

  《暮春有感寄友人》是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作品。此诗描绘了暮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之情。风格柔婉清丽,语言浅近自然。

  翻译/译文

  黄莺的啼声惊扰了诗人的美梦,醒来之后眼泪冲淡了昨晚刚化的淡妆。夜晚时分,竹林熙熙,月亮也显得那么的渺小。江边是那么寂静,夜晚的烟雾也显得格外浓重。门外的燕子衔着泥土筑巢,蜜蜂在采花培养着蜂蜜。只有诗人一个人无限愁思,一个人低语压低了枝松。

  注释

  ①轻妆:淡妆。

  ②薄:即淡薄之意。

  ③烟:指雾气。

  ④觜:即嘴。

  ⑤蕊:即花蕊。

  ⑥亚:通“压”,枝松呈低垂状态。

  赏析/鉴赏

  暮春时期,诗人独自一人生活,在一个将晓未晓的凌晨被黄莺的鸣声惊醒,于是起床走出房间,看到窗外的景色,诗人感觉心情压抑,想起了一些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描写诗人自己熟睡之时,被莺语惊醒,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由悲转喜。好不容易才化的妆被眼泪淋花,泪眼朦胧,体现出了诗人的孤单之感。

  颔联描写了月夜的景色,幽暗宁静。刚到夜晚,月色还不是那么的淡泊。傍晚时分,江边寂静,烟雾缭绕,从这些悲凉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孤单与寂寞。

  颈联以燕子筑巢蜜蜂采花当做比喻,象征团聚依恋。和诗人的孤单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十足。

  尾联又通过描写自己依旧孤独相思,其深情可以压倒松枝。语言浅近自然,风格柔婉清丽。“亚”字通“压”,简单的动词描写出诗人的孤单与寂寞。从身边的细小景色渲染出诗人的心境,韵味十足。

  全诗从内到外,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当时凄凉的心境。通过对环境的仔细刻画,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诗人通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正是为了将心曲微妙地抒发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妙境。诗人用词细腻,描写景物标准,完美的将自己内心情感抒发出来,更能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孤独心境,风格柔婉,韵味足够。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