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西亿阳纺织集团的5G智慧工厂,一座高达30余米的智慧仓库格外引人注目。仓库内空无一人,一捆捆成品布匹通过高空廊桥输送系统源源不断地送进仓库,再通过自动导引车与堆垛机的无缝对接,精准送入指定货位。每一匹布都贴有二维码,4台双深堆垛机穿行在16排货架间,日吞吐流量可达5000卷,工厂马力全开冲刺2025年“开门红”。
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全靠工人挑选运送布料,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如今,智能仓库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传统纺织行业转型跨越的一大步。
亿阳纺织集团落户德安后,引入联通“5G智慧工厂”模式,3500平方米的5G智慧仓库基本实现无人化作业。依托中国联通江西分公司技术支撑,打造智慧仓库,通过出入库无人化作业和智能搬运调度系统,使货物顺畅穿梭在织布、印染、制衣车间,打通纺纱、织布、染布、成衣等多道工序,实现无人仓储、无人物流应用。相比以前,仓储容量提升9倍,单日吞吐量提升1.5倍,锁定货品时间由30分钟降低至1秒。通过机器代替人进行质检工作,检出率达90%以上,检测速度是传统人工检测的2倍,产品合格率接近100%。
“传统的生产和仓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亿阳纺织集团董事长刘诸辉表示,要想在现代纺织行业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加快升级步伐。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打造行业领先的5G全连接标杆工厂,为纺织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树立新标杆。
同样在九江市,江西华远针织有限公司的5G智慧车间也展现出了数字化生产的强大活力。走进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科技感十足的综合控制大屏,企业产量、订单进度、能耗数据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应用,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
作为一家总投资15.5亿元、每年可生产8000万吨精品面料的新型纺织面料加工企业,华远针织从建设初期就坚持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之路。依托江西联通的技术支持,华远针织成功打造印染行业“5G数字工厂”,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全过程。通过搭建印染MES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染助剂投放、生产作业进度等关键环节的可视化,并对投入产出、设备效率、能源使用等业务指标通过量化分析,进行预测预警。此外,华远针织还成立了车间智慧控制中心,全面提升生产管控和绿色节能水平,不仅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了染色合格率,还显著降低了物料成本和能耗使用。
“我们现在的生产全部通过智慧中心系统来控制,使坯布的品质、质量更可靠、更稳定。”江西华远针织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薛中福说,工人只需将生产所需的配料数据输入智慧印染系统,不同类型的产品便能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一举措不仅节约了30%以上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还将生产能耗成本降低10%。2025年开年,华远针织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0%。
而在江西德鑫纺织有限公司的涡流纺项目车间,上百台纺纱设备自动运转,偌大的车间鲜有工人身影。自从7万锭产能数字化、智能化涡流纺车间建成后,该公司从投料、纺纱到成品打包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实现用工减少80%,流程缩短三分之二,全年产能提升15%。
如今,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是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中12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已建立从前端的化纤、纺纱到中端的织造、染整再到后端的研发设计、成衣制造的产业体系,江西全省服装产能达14亿件、纱线产能150万吨、布产能12亿米、化学纤维产能130万吨。小小的一根纱线如何带来百亿营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走上数字化转型赋能道路。
华远针织、亿阳纺织和德鑫纺织的数字化转型,正是中国联通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越来越多智能制造的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中国联通在江西联通落地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引入涵盖中国联通集团级专家人才的科创队伍,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携手科研院校、江西省工信厅“两化”融合培训专家,通过构建“产业大脑+数字工厂”的生态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传统纺织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目前,研究院输出软著超20项,专利超10项,自主研发的平台已服务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超50家,精准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
面向未来,中国联通将持续实施“融合创新”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智改数转”步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