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气象干旱不会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赵玉彤博士等人在《自然》发表学术评论,对该期刊2023年发表的一项关于大西洋气象干旱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大西洋气象干旱不会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

青藏高原为环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将如何演变是关乎环喜马拉雅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自然》2023年发表的论文作者认为,北大西洋的气象干旱(即蒸发量高于降水量)导致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3年至2016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基于此预测这一下降趋势将持续加剧,青藏高原未来的水资源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评论文章中表示,上述论文得出这一结论有两个关键论据。一是水汽追踪模型研究显示,北大西洋通过中纬西风向青藏高原输送大量水汽,是其年降水量的主要贡献者;二是北大西洋的气象干旱导致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3年至2016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并预测这一趋势未来会加剧。但是,这两项关键论据均不成立。

首先,北大西洋贡献了青藏高原的主要年降水量,这一结果与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揭示的印度洋季风为主要水汽来源的结论相矛盾,也与其他水汽追踪模型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研究在进行水汽溯源时忽略了水汽沿途沉降过程,夸大了大西洋的贡献。例如,忽略这一过程甚至导致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对青藏高原的降水贡献超过印度洋。

其次,2003年至2016年间,北大西洋气象干旱与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虽呈显著负相关,但大西洋对青藏高原的遥相关作用在时间上并不稳定。滑动窗口分析表明,两者的显著相关性到2008年至2021年完全消失。因此,基于缺乏物理机制的统计关系预估未来陆地水储量持续降低的结论不可靠。

该评论文章认为,传统的水汽溯源模式难以准确刻画高原地区复杂的三维水汽输送与转换过程,应扩大高原面上水汽观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在关键水汽通道区域开展精细化的水汽输送垂直变化过程监测,通过追踪外来水汽输送、降水、蒸散发和径流等完整的水循环链条,方能准确解析和预估青藏高原水储量的时空演变。

相关论文信息:

10.1038/s41586-024-08357-1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