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闻号

茂名润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综合性公司|化工原料代理加盟

首页 > 新闻中心 > 李世民简介及一生(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李世民简介及一生(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5-01-07 17:37:58        浏览次数:15        返回列表

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繁盛的朝代,后人称唐为“大唐”。

这个美称,充分体现出人们对此时代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政治景象的高度赞美,对当时朝廷执政者励精图治、心系苍生的认可。

后人多论贞观年间,唐太宗仁治政策下的累累硕果,但在走向皇位的路上,李世民也并非一帆风顺。

公元598年,在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李渊与妻子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出生了。

据民间相传,当时李家门外有一算命先生对李渊说:“您一看就是贵人,贵人必有贵子,并且我看这孩子身姿如龙凤,长大后必能济世安民。”算命先生言语上下,无不暗示着李世民有天子之命。

起初这话李渊听了十分高兴,但转念又开始担心,这种话传出去,会让李家背上谋反的罪名,于是就想着怎样处置这个算命先生,但正在他琢磨之际,算命先生竟然凭空消失了。

反正不管当初流传的戏谈如何,历史证明李世民确实当上了皇帝。

倾囊相助 拥父成王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社会动荡,地方起义此起彼伏。当时作为太原太守的李渊,也不堪这般民不聊生,但也无能为力。

这时李世民目光独具,知道父亲左右为难,于是一向兢兢业业的他,萌生了起兵夺权、灭旧隋建新朝的想法。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

某天,正为纷繁政务而日夜奔波的李渊,在深夜见到了来“解铃”的李世民:“父亲勤加工作,为隋效力,但我认为当下的起义军是镇压不完的,如果哪天您没有做到位还难免落得罪名。不如加入反隋的大军,解放百姓,自立为王。”

这话让李渊比较意外,但内心更多欣慰:意外的是自己认为最为老实的二子,竟然会说出“造反”这种话,但又欣慰于这种话与自己现在的想法不谋而合。心想:果然是父子一心,最懂我的非世民莫属了!于是李渊叫来密友亲臣一同商议反隋大计。

数月的筹备后,李渊起兵晋阳。但不久就遭遇了第一次危机:李渊手下王、高二人勾结突厥谋反,想要在太原围剿李氏,夺取兵权。

但勾结共事大多毁于猜忌多疑,李世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献一计化解了这次危机。

当时突厥大军正往此地赶路,还不知道王、高二人已经被揭发,乱刀砍死在城中,还是继续之前的计划,待彼时进攻,掠夺城中物资。

处理完内奸的李渊紧急召集众人,商量对策。

手下谋士多建议求外援或死守这两种政策,但造反这事,若找同盟恐怕会造成内讧,最后两败俱伤;若严防死守,为这种意外事件消耗我方兵力,也不是个办法。

这时候,熟读各种兵法军书的李世民站了出来,说道:

“突厥在边境蛰伏多年,这次突然参与动乱可能不是冲着权力而来。只要我们大开城门,将粮草物资放在大路两边,将兵力都部署在暗处,上演一出“空城计”,他们不熟地理,断不敢贸然进入。就算进入,在城里我方也能就着窄巷,大破敌军。”

李渊一听,是个好计策!于是告诉手下撤去城墙守卫,大开城门。

第二天一早,远道而来的突厥人见城楼上空无一人,旗子没有半只,于是都纷纷驻足,不敢贸然进入。

当日下午,还未接到消息的突厥按耐不住,抢夺了几个城外的村子就离开了。

这件事情之后,李渊更是经常听取李世民的建议,但对于向来保守的父亲来说,李世民有时候的想法却很难为父亲所接受。

行军霍邑之初,天降大雨,徒步困难。再加上当时南方刘武周的反叛,局势动荡不安,让李渊有了退守太原的想法。

这时李世民看出了李渊的犹豫,便进言:“此地虽说地势险峻,看上去不太好攻守,但是这里粮草丰富,而且我李家驻军也深得民心。若此时撤退,难免民心涣散,并且蠢蠢欲动的突厥可能会和南方叛军来个前后夹击。还请父亲坚持进兵,不要退缩。”

李世民怀着炽热之心进言,但此时的李渊,却更加皱起了眉头。

到了晚上,李世民越想越担心,怕一路以来的努力功亏一篑,于是便跑到父亲营帐外大哭。

听到哭声的李渊出门安慰,李世民便啼哭着说:“不想孩儿在此伤心惊扰了父亲。但是我一想到您要撤退就不免为百姓而寒心。而且若到了那时被人围剿,只能是自生自灭,无可求援了。”

这时李渊一边欣慰于儿子真的是在为李家未来着想,又想通了撤退的真实后果,便改变了主意,并且答应让李世民带头进军。

不久后,李渊攻下了霍邑。突破了这一难关让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大军直奔长安城。

公元618年,唐军攻下京城,唐高祖李渊登基,立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

封长子李建成为息王,二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古代王位的传承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李渊登基之后不久,长子李建成顺理成章地被立为了太子。

但古来皇子多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到了李家的时代也不例外。

太子不义 逼上“梁山”

李世民在李渊起义这一路上劳苦功高,尽心尽力,就因为自己排行老二,即将无缘皇位。

李渊也曾想这样对不起世民,同时也怕他怨恨自己,重现弑父杀兄的历史,但又转念认为一向忠厚老实的二儿子,应该干不出这样的事,于是经常自我矛盾。

但我想说:别忘了,一向老实的儿子李世民,可是第一个站出来劝你谋反的人。

按常理来说,立了太子当皇帝的就要尽量拥护,消除太子登基路上的隐患:比如将其他儿子封得远一点。但李渊不知是自觉有愧,还是真的为了开唐之后的社稷安危,迟迟没有收回李世民手上的兵权。

实话说,李世民在李建成当上太子之初并没有加害他的意思,但是,有哪个宽厚之人能禁得住兄弟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呢?

太子见二弟手上权利越来越大,常年为国出力,四处平息战乱,并且每次回来必向皇帝请功,便日夜担忧,担心李世民总有一天会功高震主,父皇立他为太子,于是太子李建成想联合弟弟李元吉先置人于死地。

某天,李渊带三个儿子一起去城南狩猎,太子偷偷将秦王的马,换成了自己精挑细选的胡马。此马性情刚烈,越是加鞭越会暴躁,若是骑乘之人技术不精,很容易被摔成伤残。

李建成看着骑马飞奔在前的二弟,与李元吉对视一眼,不禁嘴角一扬。

但出人意料的是,此马虽说狂躁,但在李世民的鞭策下,仿佛掌握了节奏一般跃上跃下。

李世民凭着自身的骑乘技术,有几次看似险些摔下,但都又轻巧地掠过地面,坐回马背上,李世民这般姿态看得李渊连连叫好。

看此事不成的太子,又教唆妃子在李渊耳边说道:秦王行为不端,屡次企图篡位。

并且在李世民又一次出征凯旋回宫之后,大办庆(鸿)功(门)宴,想毒杀李世民。

而从围猎归来之后就一直提防太子的李世民,在宴会上只是喝了一点酒,便以事务繁忙为由回去了,但这杯酒确实是有毒的,并且差点要了他的命。

之后几月,屡立战功的李世民被皇帝李渊加封为“天策上将”,这个意思就是可能永远也不会收回他的兵权,让他一直保卫国家。

但这几年来,李世民势力逐渐扩大,再加上兄弟们这般逼迫,野心也按耐不住了。

武德九年六月,李渊因大臣上奏说近日太白星在夜空异常活跃、有不祥之兆,召见李世民,但李世民就此密谈,一举上报了太子与齐王的所作所为,说太子失德,淫乱后宫,并且二人不止一次加害自己。

李渊听了这话,不仅一下推翻了脑海里三个儿子和和气气的场景,而且忽然明白了为何一向安静的妃子,最近反倒开始抱怨起自己的儿子来了。

但他觉得二儿子现在功高,说的话不能轻信,于是想隔天叫来太子和齐王,让他们三人一起对质。

当晚,太子从线人口中得知,明天父皇要让兄弟三人对质,筹备兵变已经许久了的他终于开始动身了。

他找来弟弟齐王密谋,想在明天秦王的必经之路上设伏,杀掉李世民。于是连夜备兵,准备埋伏于玄武门后面。

但人才众多的秦王,一方有人先一步料到太子会谋反,于是提前买通了玄武门守卫,并且比他们早一个时辰带兵进驻玄武门。

等到太子和齐王带兵进入玄武门之后,察觉周遭侍卫与计划不一致,于是想到守卫可能叛变,此时想快速撤回,但为时已晚,秦王从右侧杀出,一箭射太子于马下,后两军开战,李元吉死于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刀下。

还未察觉异常的李渊,想派人去查看一下儿子们为何还不到,但太监刚一出门就被拦下,李世民及其手下大将佩剑而入。

李世民如实告诉了李渊自己的所作所为,李渊也在此时明白了,自己确实没有处理好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承认了太子与齐王的种种罪行之后,拿起玉玺,交给了李世民。

盛世由此 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六月六日,唐高祖李渊宣布退位,当上了太上皇,退居大安宫。

在登基大典举行之前,李世民首先以皇族之礼厚葬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并追封谥号。

葬礼当日,李世民当着众多贤臣武士的面痛哭了一顿;回宫之后,他以太子的身份慰问了父亲李渊,并且又加派了许多人守在李渊身边,并嘱咐要事事上心,好生照顾。

此时的李渊年事已高,两鬓斑白,也只能自己慢慢地接受这个现实。

九月四日,28岁的李世民登基,续年号武德,第二年改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政廉明,广纳贤臣。就算当时的他身边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谋士,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等武官,他也想再多招人才为己所用。

某天杜如晦向李世民举荐了前太子手下魏征,说此人见识颇广,善于进谏。

李世民早期就听闻此人能力超常,一直编入麾下,苦于没有机会,这下自己掌权,又逢爱臣举荐,于是即刻召魏征进宫。

此后,善于劝诫的魏征效力皇室,倾心辅佐。

十年之后,李世民最喜欢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陪嫁的嫁妆好几马车,宝贝价值连城。

虽说李世民对女儿疼爱有加,陪嫁多了点也是人之常情,但这时候魏征站了出来,说:“臣觉得这样不妥。当年您的妹妹永嘉公主出嫁的时候,陪嫁的嫁妆也不过是您女儿的三成,您这样大张旗鼓未免过分了些。”

于是李世民大悟,将嫁妆削减到了合适的分量,并且事后对魏征加以赏赐。

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每每想起就流泪,于是就有了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就是我的镜子,现在失去了他我无比痛心!”

李世民除了在人才上费尽心思,在制度上也去芜存菁:

政治上,延续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对应朝廷政令的起草、审核、执行,三个部门相互制衡。

经济上,吸取隋末“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教训,运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减轻农民赋税,用民避开农时。继承均田制,但为了大兴经济,于是李世民颁布新法令,让百姓自发开垦荒地,并且开垦荒地为农民自有。

这极大激发了农民的耕种热情,农业经济的繁荣为后期大唐整个社会的繁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外交上,与邻国交好,把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与吐蕃和亲。并且与外来交流人员友好相待,让繁荣的大唐文化晕染了周边国家。

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很快的发展了起来,出现了百姓夜不闭户,生活祥和的景象。

某天,坐拥大好江山的李世民,在高墙上与算命大师袁天罡、李淳风谈话:“今天叫二位前来,就是想闲聊几句,虽然眼下这般盛景,但王朝哪有不亡之时,不知二位觉得,我大唐何时会亡呢?”

只见李淳风咬紧嘴唇默不作声,袁天罡开口说:“猪上树时。”李世民听了,先是与袁天罡对视了一番,而后开怀大笑。

袁天罡知道但此时的李世民未明白其中真意,但若一语道破天机难免招致祸患。

根据后来的历史可知,这里的“猪”指的是天佑年间势力庞大的一方藩王朱温,“上树”是指上了“李”树,最后朱温从唐昭宗手里夺取皇位,唐朝正式灭亡。

但当时风水大师能说出“猪上树时”这四个字,可能也包含了对此时盛世的无限期望吧。

这个存在289年,历时21帝的封建王朝,在历史长卷上,通过各代皇帝执笔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华丽篇章。